分享

實驗教育系列➊|什麼是實驗教育?學校特色、招生時間、優缺點全解析!

新增到我的最愛

 


什麼是實驗教育?

實驗教育是一種跳脫傳統教育體制的教學模式,與傳統教育相比,實驗教育更加注重學生的主體性,讓孩子根據自身興趣與能力選擇適合的學習方式。在實驗教育強調多元思考、自我探索與自主學習,幫助學生找到問題並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,依據學生的特質與需求,促進全方位發展。

   

這類非主流的教育模式涵蓋多種教學理念,常見的實驗教育體系包括蒙特梭利教育(強調自主學習與感官發展)、華德福教育(注重藝術與人文素養)、民主學校(學生集體決策與討論)、探索體驗教育(透過實作與戶外體驗學習),以及生態教育(在自然生態中學習與環境共處)等。

目錄

 


 

認識實驗教育三法

2014年,台灣正式通過「實驗教育三法」,為實驗學校提供法律基礎,使其定位成為合法教育。現行法規如下:

這些法案的核心目標是鼓勵教育創新與多元發展,讓學生與家長有更多選擇,同時賦予實驗教育機構更大的自主權,促進靈活且個別化的教育模式。

 

依據實驗教育三法,實驗教育可大致分為兩大類型:

🏫|1. 學校型態實驗教育

此類型的學校仍屬於正式學校體制,但有更多創新空間,一般所稱的「實驗小學」多屬於這一類,採取與傳統學校不同的教育理念,如華德福、蒙特梭利等。主要分為兩種:

  • 私立實驗學校:由民間機構或私人籌辦,運作方式較具彈性。
  • 公立實驗學校:又可細分為:
    • 公辦公營:由地方政府設立並直接經營管理。
    • 公辦民營:由政府提供資源,但實際運營交由私人或機構負責。

📙|2. 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

此類型不屬於傳統學校體制,學生不需在正式學校內學習,使學生能夠根據自身需求選擇最適合的學習方式,進而發揮個人潛力,享受更具彈性的教育環境。主要可依招生人數分為以下三類:

  1. 個人實驗教育(自學)
    學生不進入學校,而是在家學習,通常由家長指導或安排教師輔助。
  2. 團體實驗教育(團體自學)
    由家長或教育團體組織,讓3至30名學生共同學習,通常有固定的師資與學習計畫。
  3. 機構實驗教育(機構自學)
    由非營利法人機構設立,提供更結構化的實驗教育,採小班制,每班最多25人,國中小學生總數不超過250人,高中則不超過125人師生比1:10為限。

 


實驗教育 vs. 傳統教育

   

在台灣,傳統教育與實驗教育的教學理念與學習方式存在顯著差異,影響學生的學習動機、課程設計、發展方向等多個層面。以下我們從幾個關鍵面向來比較這兩種教育模式,更清楚了解其優缺點。

➊ 學習動機與課程目標

  • 實驗教育強調學生內在學習動機,課程設計鼓勵思考、自我覺察與創新。學習環境較為開放,學生能依據個人興趣進行探索,並透過跨學科整合與體驗學習,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。
  • 傳統教育學生的學習動機主要來自外在壓力,如考試、升學競爭等,學習氛圍較為被動。課程由教師主導,標準化測驗成為衡量學習成效的主要指標,學習內容較為固定,主要依賴教科書與講解,較少探索與實作

❷ 授課方式與學生角色

  • 實驗教育教師更像引導者,學生是主動學習的核心,能參與課程規劃,甚至影響學習方向。這種模式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批判性思考,幫助他們建立更強的學習適應力。
  • 傳統教育教師是主要的知識傳遞者,學生被動接收知識,較少參與課程設計,學習方式較為制式化

➌ 教學環境與多元性

  • 實驗教育多在體制外學校或特殊教育機構推行,有更多樣的學習環境與模式,如蒙特梭利、華德福、民主學校等。通常更重視個人獨特性,與他人的溝通能力也較強。
  • 傳統教育在傳統主流體制內學校進行,教育模式趨於一致性,學生較習慣遵循指令,較少針對個別需求調整學習方式

➍ 學習成效與未來發展

比起台灣傳統的填鴨式教學,實驗教育提供自由、多元、彈性的學習方式,能有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內在動機。如果是有意出國留學的學生,實驗教育所培養的自主學習能力、批判思考與問題解決能力,也有助於適應國際化的學術環境,銜接不同文化與教育模式更順利。

 

實驗教育 vs. 傳統教育比較表

項目比較

實驗教育

傳統教育

學習方式

個別化學習、自主探索

制式課綱,依年級安排固定課程

評量方式

多元評量
(專題、作品、表現等)

以考試成績為主

學習環境

強調跨領域與體驗學習,較為自由

在教室的課堂講授為主

學生角色

可主動參與課程設計

被動接受知識

升學考試

需額外準備標準化考試

以標準課綱銜接升學考試

家長參與

需積極參與孩子學習規劃

需家長參與程度較低

學費負擔

私立學校視課程而定費用較高

公立學校學費低

 


▍台灣實驗教育的教育體系

   

1、蒙特梭利教育Montessori Education

  蒙特梭利教育:跟隨孩子,培養主動學習力  

蒙特梭利教育的核心理念是「跟隨孩子」(Follow The Child),強調理解孩子的需求、尊重個別差異,並鼓勵他們透過主動探索來學習。其教學方式主張不分科、混齡、跨領域學習,讓孩子能在生活中發掘知識,而非受限於單一學科框架。

在蒙特梭利教學環境中,孩子透過操作具體的教具來工作,藉此學習抽象概念。例如,透過數學教具來理解數量與計算,或使用語言教具來發展閱讀與寫作能力。此外,混齡學習也是一大特色,讓不同年齡的孩子彼此影響、相互學習,培養自主學習與社交能力。


台灣已有多所教育機構、學校或自學團體實踐蒙特梭利教育。而在110學年度,新北市猴硐國小正式轉型為公辦公營的蒙特梭利實驗小學「新北市立猴硐-蒙特梭利實驗小學,這顯示蒙特梭利教育逐漸受到體制內外的重視,並成為多元教育選擇的一部分。

 

 

、華德福教育Waldorf Education

  華德福教育:全人發展與創造力啟發  

華德福教育以「人智學」(Anthroposophy)為核心理念,認為每個孩子都擁有與生俱來的特質與天賦,因此應透過多元課程,促進身、心、靈的全面發展。與傳統教育相比,除了語文、數學等基礎學科外,還涵蓋藝術、工藝、音樂、戲劇、手作等創造性課程,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與內在潛能培養。

華德福學校的教學方式獨具特色,採取無考試、無教科書、無標準化測驗的學習模式,鼓勵孩子透過體驗與創作學習,而非單純記憶知識。學習內容常以故事、手工實作或音樂表達,培養學生的想像力與批判思考能力。此外,華德福學校的課程安排依據兒童身心發展階段,在不同年齡層提供適齡的學習內容,使學生的學習歷程更自然流暢。

目前台灣有多間學校、機構或自學團體採行華德福教育。其中,宜蘭縣慈心華德福教育實驗高中更是少數提供完整華德福課程,涵蓋從小學一年級至高中畢業的教育體系,成為台灣華德福教育的重要推廣基地。

 

 

、生態教育Ecological Education

  生態教育:以大自然為教室,啟發環境意識  

生態教育強調讓孩子在自然環境中學習,透過與生態互動,培養對環境的關懷與尊重。這類型的實驗教育機構通常選址於山林之間,讓大自然成為孩子的天然教室,使他們能在森林、河流、田野中探索學習,而非僅限於傳統教室的課桌椅與黑板。

生態教育透過觀察自然、體驗生態運作、實踐永續發展理念,讓學生理解生態系統的運作方式,並培養環境保護意識。例如,課程可能涵蓋農耕、動植物生態、自然建築、環境永續等主題,幫助孩子建立與自然共存的價值觀。

在台灣採用生態教育理念已有多所實驗學校。例如,台南市虎山實驗小學取得國際生態學校(Eco School)認證,學校四周被大片樹林環繞,提供學生沉浸式的自然學習環境。台灣珍古德協會於110學年成立臺北市珍古德實驗教育機構,將英語課程與環境教育結合,讓孩子在自然探索的過程中學習語言,體驗與傳統學習方式截然不同的成長旅程。

 

 

4、民主學校Democratic Schools

  民主學校:學生自治與自主學習的實驗場域   

民主學校以「人本自由主義」為核心理念,強調學生自治與學習主動性,讓學生在自主管理的環境中學習與成長。這種教育模式認為,真正的學習來自於興趣與內在動機,而非被動接受知識,因此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好奇心,自主選擇學習內容與學習方式。

在民主學校中,學生不僅是學習者,同時也是校園的管理者,擁有參與決策的權利。例如,學生可以參與校務會議、一同制定校規,甚至負責學校運作的部分管理事務。這種方式培養學生的責任感、批判思考能力與社會參與意識,並幫助他們在民主的氛圍下學會溝通與協商。

目前實踐民主教育理念的實驗學校包括,新北市森林小學新北市種籽實小苗栗縣全人中學等,這些學校讓學生在自由與自治的環境中學習,培養獨立思考與社會責任感。

 

 

5、原住民族實驗教育

  原住民族實驗教育:文化傳承與部落特色課程   

原住民族實驗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保留與傳承台灣原住民族的語言、文化與傳統技藝,並為原住民學生設計符合地方需求的專屬課程。隨著現代社會變遷,許多原住民族文化正面臨流失的危機,因此政府透過「實驗教育三法」提供法規基礎,並由原住民族委員會訂定《辦理學校型態原住民族實驗教育補助要點》,鼓勵學校與部落共同推動原住民族實驗教育。

這類型的實驗教育學校不僅教授標準學科內容,更融入部落文化、原住民族語、傳統工藝等課程,例如傳統祭典、編織工藝、狩獵技能等,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同時,也能深入理解自身文化,並強化族群認同感。此外,學校會根據當地部落特色調整教育內容,提供更貼近社區需求的學習方案。

台灣已有多所學校開辦原住民族實驗教育,例如傳承布農族文化的高雄市巴楠花部落國中小,以及蘭嶼達悟族文化傳承的台東縣蘭嶼高中(TAO 民族實驗高中)。這些學校透過創新的教育模式,讓原住民族文化得以在下一代中延續發展。

 

 

6、探索體驗教育|Expeditionary Learning

  探索體驗教育:挑戰極限,在冒險中學習成長   

探索體驗教育(簡稱EL),又稱「遠征式學習」,主張讓孩子走出教室,透過實地體驗與挑戰性活動來學習。這類教育理念的靈感來自探索體驗學校(Expeditionary Learning School, ELS),強調非認知能力的發展,提倡「學習不應局限於教室,而應源於探索與實踐」。

台灣的探索體驗教育不僅強調體能鍛鍊,更希望透過冒險與挑戰,讓孩子培養堅持、適應力與責任感,也學習解決問題、團隊合作與自我管理。為未來面對各種困難做好準備。

探索體驗教育的核心在於學習與挑戰並存,孩子在真實環境中適應變化,並透過一次次挑戰,建立對自我的信任與掌控力。例如,台北市芳和實驗中學便設計了高體能需求的外展活動,帶領學生登百岳、單車環島、海上獨木舟探險等,讓學生透過實際挑戰提升體能與心理素質。

 

 

7、耶拿教育|Jenaplan Education

  耶拿教育:互助合作與自主學習的共學環境   

耶拿教育由德國教育家彼得.彼得森(Peter Petersen)於20世紀初提出,其核心理念是「互助合作」強調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與共學,營造一個能夠互相學習、共同進步的學習環境。

耶拿教育的教學模式以「合作性的差異化教學」為基礎,採用混齡教學,讓不同年齡的學生在同一個學習空間內相互啟發,並透過對話、討論與實踐來深化學習,同時也能在團體中培養合作能力與社交技巧。耶拿教育的課程設計圍繞「對話、工作、遊戲、分享」四大支柱,以這四種學習活動取代傳統的課堂講授,使學生在動靜之間取得學習的平衡,保持學習興趣並發展多元能力。

耶拿教育方式鼓勵學生透過自主學習發掘自己的興趣與優勢。目前實踐耶拿教育理念的實驗學校包括,苗栗縣龍昇國小臺中市東汴實小等,培養學生在互助合作的環境中,找到自己的位置發揮潛力。

 

 

、國際教育&其他|International Education

國際教育(International Education)實驗學校以全英語授課為核心,旨在幫助學生銜接國際教育體系,提升語言能力,並培養全球競爭力。這類學校不僅提供雙語學習環境,更強調學生對全球議題的關注,鼓勵他們以世界公民的視角理解國際趨勢,拓展國際觀。

傳統上,雙語課程與國際學校主要由私立學校提供,但近年來,台灣也出現越來越多主打國際教育的實驗機構,讓更多學生有機會在全英語環境中學習。這些學校往往強調跨領域學習,除了語言能力外,也注重學生的運動發展、藝術素養,並提供個人化修課選擇,以符合不同學習需求。其中,一些實驗學校也專為厭學、懼學、拒學的孩子設計學習模式,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自信,重新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,最終順利融入社會。

 


▍實驗教育的優缺點分析

   

實驗教育強調個別化學習、多元教學,提供與傳統教育截然不同的學習模式。然而,這種教育方式也存在一定的挑戰,例如評量標準不一、適應未來升學考試的難度等。以下透過優缺點分析表,幫助家長與學生更清楚了解實驗教育的特點,進一步評估是否適合自己的學習需求。

 

✅實驗教育的優點

  1. 個別化學習:依照學生的興趣、天賦與學習速度調整課程,避免一刀切的學習模式。
  2. 強調自主學習:培養學生的自律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,有助於未來的高等教育與職涯發展。
  3. 學習環境更自由:與傳統學校相比,實驗教育提供更開放、多元的學習方式,如戶外教學、跨領域學習等。
  4. 多元評量方式:不只依賴紙筆考試,還會透過專題報告、學習歷程紀錄等方式評估學生的成長。
  5. 培養社交與合作能力:許多實驗學校採混齡教學、團體學習,能提升學生的溝通與團隊合作能力。

 

⚠️實驗教育的缺點

  1. 評量標準不統一:不同學校的評量方式不一,若需轉回傳統學校,可能面臨適應問題。
  2. 升學挑戰較大:台灣現行升學制度仍以標準化考試為主,部分實驗教育學生可能需要額外補習,以適應考試需求。
  3. 學費較高:許多私立實驗教育學校學費昂貴,且額外的戶外活動、學習資源也可能增加家庭負擔。
  4. 對家長要求較高:實驗教育強調家長的參與,部分機構甚至要求家長共同規劃學習內容,對雙薪家庭來說可能較為困難。
  5. 學校選擇有限:台灣的實驗教育學校相較於傳統學校數量較少,部分家長可能需要跨區就讀,影響通勤與生活安排。

 


▍實驗教育常見Q&A問題

   

Q

▏我的孩子適合實驗教育嗎?

A

選擇實驗教育,意味著踏上一條與大多數人不同的學習道路。這不僅是孩子的探索,更需要父母深思——這樣的教育模式是否符合自身家庭的價值觀與期待?建議在考慮實驗教育時,應該先從孩子的特質出發,認識孩子的學習風格、興趣與天賦,反思:「我的孩子是什麼樣的人?」了解孩子的需求,與孩子共同尋找適合的學習方式。

Q

▏如何進入實驗學校?招生時程為何?

A

實驗學校與非學校型態的實驗教育機構(如自學團體、機構自學)通常在每年 3~4月與 9~11月進行招生說明會與入學申請。由於各機構的教育理念、課程特色與入學條件不同,許多實驗教育單位在審核入學申請時,會考量家長是否參與過招生說明會是否與孩子參與面談,以確保家庭與學校的教育理念相符。建議家長應透過招生說明會深入了解,並與孩子一同評估適合的學習環境

此外,國小、國中階段的公立實驗學校多數依學區分發入學,但部分學校仍會要求家長參加說明會,並完成親子自我評估,所以即使符合學區資格,也不一定能直接入學。各實驗教育機構的招生方式與標準不盡相同,建議家長提前規劃,仔細評估學校特色與孩子的需求。

Q

▏哪裡可以找到更多關於實驗教育的詳細資訊與資源?

A

如果你想深入了解實驗教育,以下是一些官方網站、社群平台、討論區、Podcast 及相關資源,讓你獲取第一手資訊並與他人交流。

 ✎官方與政府資源  

臺北市實驗教育創新發展中心  
教育部國民及學前教育署  
行政院重要政策  

 ✎社群與討論區  

▏親子天下 選實驗學校討論區
▏FB社團 實驗教育與特殊學習需求
▏FB社團 實驗教育cafe
▏FB社團 自學共學分享基地 Unschooling / Homeschooling / World Schooling
▏FB社團 全國自學生社群
▏FB社團
在家教育園地
▏FB社團 實驗教育驛站
▏FB社團 桃園非學校型態實驗教育聯盟

 ✎社群平台 

▏FB專頁 台灣在家自學聯盟
▏FB專頁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
▏IG專頁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
▏YT頻道 臺灣實驗教育推動中心
▏Podcast 不太乖學堂
▏Podcast
磊川華德福實驗教育學校
▏Podcast
越育—實驗教育
▏相關活動 IDEC 2024 Taiwan臺灣教育世界博覽會

傳統教育與實驗教育各有優勢,並無對錯或標準答案。關鍵在於家長應該扮演引導者的角色,而非單方面的決策者,透過與孩子的互動與溝通,慢慢協助他們在多元教育選擇中,找到自己的學習樂趣與成長動力。